走进阳江那龙镇历屯村,一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映入眼帘,密密匝匝的气根垂向地面,远远看上去就像一片小树林。
这是一株树龄超170岁的古榕树,树体树冠较大,固碳释氧、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显著。这株古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大自然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城乡发展见证的“活文物”。
2022年,历屯村委会为这棵榕树购买了古树名木保护救治保险,为古木受损后的修复救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资金,让这株古树成为“被保人”。
01、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绿色保险有章可循
古树名木能够购买保险,得益于它们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多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出台了《古树名木鉴定规范》《古树名木复壮技术规程》《古树名木复壮养护技术和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业规范。同时,北京、广东、江西、福建、云南等省份也出台了系列地方标准,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古树分为一二三级,其中树龄500年以上,为国家一级古树;树龄300年至499年,为国家二级古树;树龄100年至299年为国家三级古树。名木是指珍贵、稀有、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或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树木。
2019年,对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从规范制度提升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森林法》,将保护古树名木作为专门条款,进一步确立了保护古树名木的法律地位,成为国家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里程碑。
“我们通过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包括古树名木的地理位置、树种、树龄、冠幅等,形成文字资料,一树一档,认定后的古树名木均悬挂统一式样和编号的保护牌,载明了学名、科名、树龄、管理人等信息。”2022年,阳江市林业局对全市范围内古树名木进行摸底普查,实行挂牌管理,使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有了“身份证”。
根据普查入档数据,阳江市古树名木数量达共2512株,其中一级古树19棵,二级古树240棵,三级古树2251棵,名木2棵。除了总量大,阳江市古树名木种类繁多,树种多达115种,以榕树、樟树、南方红豆杉、水松等乡土树种居多。
在法律层面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催化下,古树名木的普查入档工作悄然兴起,这不仅为科学有效保护古树名木提供了良好的决策依据,也为保险机构研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奠定了基础。“这是阳江市首单商业性古树名木保护救治险。古树保护救治保险旨在通过金融工具,建立起对古树的长效保障,是农业保险与绿色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有效融合,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新尝试。”平安产险阳江中支相关负责人表示。
02、古树名木也能上保险,让古树老有所依
广东阳江地处南方沿海,历来是台风暴雨中心地带,自然灾害频发。今年上半年,平安产险阳江中支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多次前往历屯村实地调研勘察,了解到古树名木普遍树龄较高,遭遇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和病虫害影响时,容易出现树木倾斜、倒伏、折断、蛀干等生长事故。而古树名木的修复和施救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据了解,目前,古树名木保护经费还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古树绝大多数又分布在荒郊野外,山高路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无论是保护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还是后期维护,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古树名木保护救治险将为每株古树提供5万的施救保护资金。借助保险发挥风险补偿作用,有效缓解了修复救治古树名木的财政资金压力,古树修复也有了兜底性保障。”平安产险上述负责人介绍了为古树买保险的意义。
古树名木救治保护保险推动了在探索古树名木保护上的更多可能,也让更多人提高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
据了解,建档挂牌后,阳江市林业局还采取树池保护、安装监控等措施保护古树名木,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同时,通过引入古树救治保险,借助市场化机制,探索打造“政府+保险”保护机制,共同开展古树救治实施方案、宣传古树保护法律法规等共建共治举措,筑牢古树保护网。
对保险公司而言,古树名木保护救治险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保险保障空间。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其中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
截至目前,平安产险已为2272棵超百年的古树名木提供专项救治修复保障金,总保额达7577万元。若被保的古树名木受到自然灾害、野生动物损毁、病虫害等风险而受损,保险公司将根据救治古树费用进行相应赔偿。
03、扩面提质增效再提速,保险助推绿色发展转型
古树名木保护救治险只是绿色保险创新的一个切面。
据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环境责任险方面,2021年,平安产险承保首批深圳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并首创根据污染因子数据测算保额的创新定价模式;在森林保险方面,依托卫星遥感监测技术,通过建模计算林木碳汇量,创新开发出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在天气治理保险方面,平安产险融合巨灾保险和指数保险特点,创新推出巨灾指数保险,为我国应对极端气候风险贡献平安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环境污染责任、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转型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随着各个领域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从规章制度向法律层面的上升,绿色保险正加速扩面、提质、增效,助推绿色发展。
比如,我国环境污染相关制度原本仅分散在《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意见。在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草案)》,提出了从事环境高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而在今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业内专家指出,德国在 1991 年颁布《环境责任法》中对部分设施强制实施环境污染责任险,同时要求相关工商企业提供环境风险担保,推动环境损害保险的发展。参考绿色保险发展成熟的海外经验,通过强制性投保模式,可以加快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早期发展,并加速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意识的培育和市场的发展,有效解决投保动力不足等问题。
另一方面,银保监会也在持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今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高度;在11月,银保监会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绿色保险定义并建立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
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首次定义了绿色保险,并对绿色保险统计口径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各保险公司需统计报送的绿色保险业务情况主要涉及三大部分,包含14个一级项目及30个子项目,一是为环境、社会、治理风险(ESG)提供保障的保险业务;二是为绿色产业提供保障的保险业务;三是为绿色生活提供保障的保险业务,全面覆盖绿色生态、绿色产业及绿色生活。
正如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在《坚守“金融为民”本色 书写“人民金融”新篇》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新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发展体系,金融工作大有可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征程上,绿色保险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广泛保障的同时,也将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本文网址:http://hqshangbao.com/xinwen/4585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环球商报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环球商报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