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环球商报 > 新闻 > 产融数字化破解供应链金融困局 1

产融数字化破解供应链金融困局 1

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产融数字化破解供应链金融困局 1"的内容介绍。

文 | 胡欣荣 潘炜鹏

供应链金融是银企共赢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得益于政策环境利好、科技进步,我国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行业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例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控难,利益难分配导致的协作难等发展问题,让人不得不审视其破局之路。

产融数字化破解供应链金融困局 1

坎坷的发展道路——从供应链金融到泛供应链金融

1、传统供应链金融——披着小微信贷外皮的核心企业融资

传统供应链金融,是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视为一个整体,利用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供应链的参与方提供金融服务。主要产品包括保理、预付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等。从定义上看,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传统银行金融产品只服务优质大型企业的桎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然而,当我们穿透这些交易结构之标,去探究业务实质之本,却不难发现,这些所谓服务小微企业的业务模式,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解决核心企业的融资需求,小微企业在结构中充当了融资通道的角色;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金融机构认可的抵质押物作为风险缓释手段,借用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因此,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除了一些标准化的资料审核和流程控制外,风控人员往往把对核心企业的授信作为主要风控手段,上下游企业使用核心企业信用提款。业务模式和风控策略是相辅相成的,由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结构下,核心风险通常不在融资企业本身,风控的关注点自然也不会聚焦在融资企业,而在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这也是国内正向保理业务遇冷,而依托核心企业信用的反向保理业务盛行的原因。

那么,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风控思路和产品设计思路,能否复制到小微信贷场景,真正服务于小微企业呢?理论上来看似乎可行,小微企业同样有应收、预付和存货,金融机构也可以给小微企业提供同样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但现实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脱离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手段在小微场景显得难以下手。首先,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应收或者存货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即使确保了贸易真实性和质押物的安全,也做不到风险可控。其次,针对小微企业自身的信用评估手段在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风控体系中是缺失的。且不说针对核心企业的风险评估思路能否照搬到小微企业上,是每家每户都要分析判断的人员成本,就足以让金融机构望而却步。缺乏标准化的企业信用评估手段,一直是供应链金融无法真正下沉的原因。一边是坐拥优质金融资源资产金融机构服务而不愁融资的核心企业,另一边是嗷嗷待哺却又无人问津的供应链长尾小微企业,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下的企业融资市场,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画面感。

产融数字化破解供应链金融困局 1

我们以2018年开始风靡全国的房地产ABS业务举例:房地产供应链ABS的底层资产是上游供应商对房企的应收账款,本质上是提供给房企的反向保理产品。表面上来看,融资主体是房企项目公司的上游供应商,数量多、单户融资金额小,满足监管机构小而分散的要求,但实际上,房企通过延长给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强行制造所谓的“应收账款”,满足的是房企自身的融资需求,核心风险是房企到期不能给付的风险,与房企的债权融资没有本质区别。因此,这种场景下,金融科技更多也只是实现线下审核流程的线上化,所用到的应收账款转让登记查重、发票核验等科技手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业务审核的负担,提高了审核的准确性,但却没有在业务本质上实现革新。金融科技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将会体现在业务模式的创新上,利用科技手段更精准地评估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服务过去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客户,评估传统风控手段无法评估的风险。

2、税票贷——风控模型能否解决一切问题?

随着P2P模式的破灭和消费信贷行业的缩紧,个人信贷的玩家开始涌入小微企业信贷市场,根据C端的实践经验,大家沿着个人消费信贷的创新思路,将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通过风险模型去做精准刻画,营改增与金税工程又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易于取得的发票、税务数据造就了税票贷产品简单好用,即时放款的用户体验。小微企业只要授权金融机构或者金融科技公司从税局合规获取税务及发票数据,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额度并提款。正是基于这种数据风控的创新和产品流程的改良,部分商业银行迅速地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参与者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万亿级别的放款量。受到市场龙头的鼓舞,其他银行、金融科技公司也开始纷纷踏足这个领域。

产融数字化破解供应链金融困局 1

然而,2019年底开始,持续三年的疫情既扩大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也增加了他们的经营风险。税票贷市场的参与者,还没有充分享受到如P2P业务发展初期的红利,就感受到了市场的寒冬。在三年的疫情打击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面上的税票贷产品提供方不得不以相对较高的利率面客,以覆盖业务风险。然而居高不下的年化利率对于这些本就资金短缺的小微企业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即使是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也几乎不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借这么高利率的款项去补充经营。税票贷市场似乎成了真正的柠檬市场,逆向选择考验着这个市场的资产表现,不断有机构因资产表现不佳而选择退出。与此同时,一个深深的疑问也开始在市场参与者心中浮现:到底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风控模型,可以让这些小微企业以可持续的融资成本获得融资服务?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更多的人只能一边怀念那个遍地黄金的时代,一边等待互联网金融下一个春天。

3、泛供应链金融——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行业?

由于税票贷业务的风险居高不下,市场上税票贷产品数据模型师们开始尝试在自己的模型中加入行业变量,甚至对每个行业开始设计独特的风控模型,泛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提出正在此时。这个模式的拥趸者认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既不能采用传统“望闻问切”的手段,也不能用税票贷的通用模型横行天下,而应该利用企业的税票数据和交易数据,结合行业的交易特征,在企业需要用款的时候给企业放款,并利用行业的回款周期合理评估企业的还款能力。而这些行业特有的数据,只能从行业参与者那里获取,或是核心企业的ERP系统,或是B2B交易平台。

泛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提出,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评价,但质疑声也同样不绝于耳。首先是平台或者核心企业自融的问题,2019年靠着租金贷扩张最后暴雷的DQ案例还历历在目,金融机构也开始质疑这些平台或者核企帮助自己上下游融资的动机。当然,被质疑最多的,还是数据真实性的问题。对金融机构而言,核心企业在确权文件加盖的红章,到底比系统中的数字更有说服力。而且,退一步说,即使系统显示的数据真实,供应商对核心企业有一笔应收账款,也不代表核心企业到期会履行付款义务。如果不辅以变更回款账户或者核心企业确权等传统供应链风险控制手段,泛供应链模式本质上还是一笔基于数据的信用贷款,自然很难赢得以稳健为目标的银行青睐。而如果加了这些手段,又和传统供应链金融没有本质区别。看上去,除了增加了数据传输的工作量,泛供应链模式似乎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金融机构的作业模式。

追根溯源,泛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问题在于金融机构对产业侧的陌生。因为不了解行业的交易特征,所以无法判断是否有自融风险;因为不了解产业的作业系统,所以无从知晓数据如何产生,自然也难以评判数据的真实性;因为不了解产业里的小微企业,所以还是局限于核心企业是否担保的问题,而非为该产业的客群量身定做最适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

那么,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究竟如何破局?

二、产融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破局的方向

供应链金融要破局,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要得到根本解决。产融数字化,通过数据和系统标准化让金融业务深入到产业链条当中去,让金融机构下沉到产业场景里去提供金融服务,是一条清晰的可选道路。当然,也有另外的道路是自己就是产业的参与者,金融是自己提供给链属企业的增值服务,其目的也不是为了从金融业务中获取金融收益,而是提高链属企业的黏性,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然而产业端和金融端的隔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弥补的,国内的核心企业、互联网产业平台大多缺乏金融和科技的基因。而金融机构或者金融科技公司大多以旁观者的身份服务产业中的小微企业,即使有部分成立供应链公司参与到交易环节,也只是供应链中的影子银行而已,并非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产业为体,金融为用,科技为连接,各自发挥所长,应为解决产融结合的正道,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短期内或许可以迅速形成市场规模,打出一定的品牌影响力。长期来看,低门槛的轻度合作很难真正构建壁垒,市场参与者的跟进很容易导致重新洗牌,最终又转换为价格、运营等基础能力的消耗战,只有深度的产融结合才能实现长期稳态。

产融数字化破解供应链金融困局 1

大树科技3.0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和产业侧的企业深度数字化合作,共同建设产融平台,服务客户所属产业链条的小微企业。大树科技CEO王毅表示,大树的3.0战略实现升级就是从原来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数字普惠金融科技服务,到现在通过携手产业龙头、大政府场景对产业端全流程的数字化完善升级,协同金融机构业务数字化,共同服务中小微企业数字普惠,实现“业务数字化”和“数据资产化”协同服务“产业数字化”的跨越。”

作为产业和金融之间的连接器,大树科技以“产业+科技+金融”的商业模式,以平台科技链接为突破口,通过连接产业端、金融端等各参与方,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通过平台输出自身的科技能力,有效地促进金融机构把给予核心企业的信用向产业生态圈中的中小微企业传导,向产业和金融两侧分别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帮助两侧的数字化和业务上的连接来完成产融数字化结合,共建产融数字化发展生态。

三、供应链金融的未来

虽然大树科技在产融结合上做了诸多尝试,但我们也清楚,距离真正融入产业、真正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虽然目前国内尚无良方,但是供应链金融的未来终究还是把握在供应链的参与者手中。在与合作伙伴不断尝试的经验中,我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论。

我们认为,基于场景侧数据和三方数据的企业画像是金融服务的基础。就像去医院看病,无论中医西医,总会让你先做一个检查。企业画像就如检查的指标,能够迅速帮助金融机构定位企业的问题,了解企业的融资诉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风控手段,在当前产业侧与金融机构尚存壁垒的情况下,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客户,也有利于我们积攒行业经验,磨炼风控模型。融资流程插入企业日常交易环节,在企业付款时提供融资服务,使得企业用款更便捷,成本更低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欺诈风险。而这中间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都需要凝聚大树科技和产业合作伙伴共同的智慧。大树科技目前主要聚焦在传统制造业、能源行业、医药行业、国央企集采、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以及金融机构的科技体系平台等场景布局,目前,已经为近20多家持牌机构和产业客户提供采购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等工具及解决方案,并和金融机构一起为超过17万家实体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累计服务资产规模达400亿的金融服务。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企业的各类数据或许全部都可以实现线上化,小微企业主做生意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成本低廉的资金。但那一天的到来,离不开产业、金融、科技参与者的共同努力。道阻且长,与君共勉。


本文网址:http://hqshangbao.com/xinwen/4676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环球商报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环球商报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