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环球商报 > 新闻 > K12巨头转型职教,谁在喊口号,谁在干实事

K12巨头转型职教,谁在喊口号,谁在干实事

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K12巨头转型职教,谁在喊口号,谁在干实事"的内容介绍。

9月14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公报首次披露了职业本科相关数据。

2021年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增长76.18%。全国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比上年增加11所。校均规模18403人,大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职(专科)学校的校均规模。

此外,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21年中职和高职相关数据均呈增长趋势。2021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311.81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加43.98万人,增长3.47%;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30.55万人,增长8.94%。

持续增长的数据背后,是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教育部长怀进鹏在今年9月9日提到,“职业教育实现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

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截至目前,K12头部教育公司的职业教育转型,多数折戟。然而,A股上市公司学大教育却于近日公布了变更募集资金用途的计划。学大教育计划将原本用于K12业务的资金转移到职业教育等业务方向,进一步加强对新业务领域的投入,共计2.6亿元。

对于转型中的学大教育,变更募集资金用途,意味着转型方向稳步推进。学大教育CEO金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历半年多的尝试,学大教育的新业务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职业教育板块进展明显。

学大教育的职业教育转型之路,或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理解教育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职业教育建设。

从兜底到独立,翻身的职业教育

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与社会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脱节,也在进一步加剧职业培训需求。

需求决定着市场空间,职业教育在最近几年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3900亿元。

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却在承担着为普通教育“兜底”的角色。要想扭转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社会观念的偏见,并不容易。

学大教育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和职业学校合作设置职普融通升学专业、职教高考升学专业,提供职业教育中高、中本贯通培养方案。同时,学大教育还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技能提升、实习实训方面的业务布局。

学大教育通过高质量教育服务来转变职业教育“兜底”角色,这也是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趋势。

早在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就提出,要“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认真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要“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职业教育法》,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再是比普通教育低一层次的教育类型,使之成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自主选择。

提质培优,职业教育更需要个性化

截至2021年,我国实现了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的专业贯通体系,共开设1349种专业和12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正如教育部长怀进鹏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实现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独立甚至完全平等的前提下,学生和家长能够摆脱应试焦虑,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规划选择适合的教育。这也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关键之一——职业教育的生源来自自主选择,而不是末位兜底。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综合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而不是唯分数和升学导向。

此外,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也离不开教育模式的个性化。职业教育不是参照普通教育办学,而是要按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建设“教师+工程师”双师队伍,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等。

职业教育在完成转变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跟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职业的变迁,针对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也是学大教育创立以来的坚守理念。“尊重个性差异、满足个性需求、注重个性发展、挖掘个性潜能”,这四个要点既适用K12,也适用于职业教育。比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产教融合涉及大量的实训教学,场景复杂,人物交互多,个性化需求比普通教育更为突出。

为此,针对不同等级的职业教育需求,学大职业教育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社会化培训四个版块,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同时,提供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升学空间,实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

扬长避短,企业入局需脚踏实地

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对个性化的需求,也向职业院校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传统“兜底”的思维下,职业教育在师资、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如何遵循政策导向,顺应市场趋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发展方式。

在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而在《职业教育法》中“企业”出现47处,相关条款26条,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担当的责任与使命,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高校和企业“双主体”时代。这就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

去年7月份“双减”政策出台后,就有大批K12教育头部公司转型职业教育赛道。然而K12公司转型职教,更多聚焦在to C领域,用的依然是在线教育熟悉的流量打法。愿意深入职业院校,布局产业融合的K12教育头部公司并不多。A股上市公司学大教育是其中之一。

职业教育成为学大教育最主要的转型方向,但并不是在线职教的流量打法。按照规划,学大职业教育通过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来开展,主要形式有联合办学、托管办学、投资办学、兼并收购等。主要业务产品包括职教升学、职教高考、职普融合、专业共建等。

投资办学和托管办学是学大教育目前主要的对外合作形式。本质原因在于很多职业院校存在教学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交叉、师资课程落后等问题,文化教学和职业教学都有压力。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的培养体系贯通后,让职教学生升学空间更大。而中高职教对就业和升学同等重视。相应的培训需求应运而生,而托管办学和投资办学的模式是对教学端最有把控的合作方式。

为此,学大教育依托既有品牌、师资、课程、系统和运营管理等优势,赋能职业院校升学业务。同时与产业头部企业,如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巨头腾讯集团“腾讯云”、京东集团旗下京东教育板块、国内集成电路行业领军企业杭州加速科技、VR教育标杆企业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分别达成了战略签约合作,共同围绕产业学院建设、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元化的探索与合作。

以刚刚公布的合作信息为例,学大教育拟以自有资金1460万元获得东莞学鼎80%的股权,并实现间接持有东莞市鼎文职业技术学校80%的举办者权益。后者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东莞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位于东莞市石碣镇,特色专业包括航空服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等。

从学大教育转型职业教育的布局来看,职业教育需要教育与产业的双轮渠道,入局企业要做的是扬长避短,发挥既有优势。同时,今年6月份在线职教公司开课吧的暴雷,也在提醒从业者,职业教育不能飘在云里,要脚踏实地稳定推进。企业在与学校进行合作时,追求的不应该只是从合作中获得现实利益,而是要从履行社会责任、整体提高行业技能人才素质角度意识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本文网址:http://hqshangbao.com/xinwen/35413.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环球商报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环球商报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