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环球商报 > 科技 > 十年,“独行者”方融科技

十年,“独行者”方融科技

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十年,“独行者”方融科技"的内容介绍。

午夜时分,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驱车赶往公司的工程师……

在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上海商务中心,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成立于2013年的上海方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方融科技),即将在这里迎来其十周年生日。

作为一家技术领先型的能碳数字化公司,方融科技董事长蒋晔近日在接受IESPlaza综合能源服务网专访时自信地说,“十年来,我们跑在了最前面,找不到参考和对标,颇有‘独行者’的意味。”

一、越过“体制内”的藩篱

时间回溯到2013年,在国企工作近二十年后,蒋晔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体制内“出走”,自主创业。

谈到这段经历,蒋晔感触良多:“当时我们有一个大的愿景,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从体制内走出、拥抱新时代的能源数字化企业。”

蒋晔作出这一选择的背景是,2013年,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用户侧市场的巨大变化。尤其是随着配售电业务的放开,整个能源行业迎来了面向用户侧和互联网化的发展新机遇。同时,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重塑了消费行业,并开始向非消费类的更多领域拓展,能源互联网的时代开启。

一个大时代下的风云变幻,看见的绝不止一人,行动才是关键。彼时,蒋晔主导的输配电生产管理系统(PMS)荣获国网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行业大背景和个人积淀等众多因素的助推下,蒋晔创立了方融科技。

谈及创业历程中的最大挑战,蒋晔笑道:“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理念的变化。”从央企的佼佼者到自主创业的“新生”,蒋晔不仅要应对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还要适应从“甲方”到“乙方”身份的变化,克服重管理的思维惯性、转向重服务的市场理念。

蒋晔是一个拥有理工基因的掌舵人,“方融”公司名字的由来也与之相关。“方”即方正规矩,代表了方融科技推崇的工程师文化。“我们要方方正正打地基,这是我们公司的文化,脚踏实地做实事。”蒋晔解释道,“融”则是融合贯通,融汇各行各业的人才、技术等,更进一步讲,“融”其实是融合整个数字能源的服务生态。

做能源数字化,一个常见的挑战之处是,能源企业欠缺专业的互联网技术人才,互联网软件公司又缺乏对能源行业的深度理解。方融科技算是一个少见的“兼容者”,蒋晔拥有在国网上海电力公司近20年的工作经验,一直负责相关数字化系统的研发,这是方融科技区别于其他能源数字化公司的一个显著不同,这将有望让方融科技在10年后,走得更远。

二、从1.0到3.0的产品迭代

2013年,方融科技成立后,用了三年时间将基础的平台技术与商业模式进行落地和验证,建设了用户试点运营中心。

2016年,方融科技从A股上市公司思源电气拿到了2700多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当年发布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台1.0,并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几千个服务站点。

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能源数字新基建迎风而起。方融科技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台升级到2.0,从原有的面向智慧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的电力运维,进一步向上扩充,提出“能碳一体化管理”“双碳大脑”概念,并形成了城市级、园区级、集团级、企业级全系列的能碳解决方案。

十年,“独行者”方融科技

▲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台系统架构

作为国内率先使用五维时空分布式能源数据库和e-CIM全景能源模型体系而构建的能源数字化底座平台,论及1.0版与2.0版的不同,蒋晔认为,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台的跃升体现在平台架构与业务覆盖两方面:

在平台架构层面,ie-Cloud 1.0建设了整个智慧能源云平台IaaS层、PaaS层和SaaS层的完整技术架构,并完成了配电智能运维的功能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版引入低代码技术、在底层架构中增加AI算法,并融入“碳”概念,将“碳模型+碳算法”作为支撑

在业务覆盖层面,ie-Cloud从原来的配电智能运维服务领域上升到整个综合能源智慧服务的业务覆盖,实现了业务模块的跃升。

今年,方融科技将要推出ie-Cloud 3.0版本。

三、“我们做的是平台,不是系统”

目前,能源数字化赛道不乏BAT等实力强大的玩家。但蒋晔认为,“在数字能源这样一个细分赛道,我们公司可以说是独占鳌头的。

方融科技的底气来自哪里?

“我们做的是平台,不是系统。”

相较于一般的系统,平台需要做模型抽象和底层数据库的开发,即由数字孪生驱动的、完整的能源对象模型体系建设,并在此数字底座基础上盖起万丈高楼。这是一般初创公司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

在蒋晔看来,能源平台是一张网,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性,既有毫秒级瞬时值调控的需要,也有海量序列量的需求。方融科技把时空两域的能源数据特性整合在一起,形成实时、历史、关系、空间和拓扑五个维度的能源数据库技术。

“虽然市面上的数据库很多,但是能做到每一个维度都有专业数据库并整合到一起的,只有方融。”蒋晔强调。

十年,“独行者”方融科技

▲五维时空分布式能碳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方融科技以数字能源为中心,打造了从IaaS层、PaaS层到SaaS层完整的数字底座。

IaaS层管理云计算存储算力的硬件,能够分布式协同这些硬件的CPU存储、硬盘读写以及处理冗余备份。PaaS层进行所有进程的调度,五维数据库就是在这一层发挥作用,SaaS层进行各种应用的分发。

能碳汇集体系则是形成能碳数据的积累,即在物理的网架、能源网或电网的基础上,构建孪生能源世界。

现在火热的“元宇宙”、“数字孪生”等热词,在方融科技的产品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

基于动态建模和数字孪生技术,方融科技搭建了一个可动态增长的“永动能源平台”。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台在开始运行后,能源网可以自己增长,实现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同步运行,同时满足五个维度的运行效率。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随时加入新的模型、新的项目,但是不需要“关机重启”,这大大增加了平台的安全性。

此外,ie-Cloud还搭载微服务,具有完全的授权体系,可以发布各种SaaS应用,由此形成一个开放合作的生态,其他软件公司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做二次开发。

目前,方融科技采用“底座+服务”的商业模式,助力城市能源供给的多元化、绿色低碳化建设,协助区域、行业、园区和企业精准管理能源消耗问题和碳排放问题,配合城市各类用能主体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实现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快餐需求VS百年大计

当前,能源数字化转型坎坷前行,技术和现实困境缠绕在一起。

“无论是增量配网还是配售电业务,目前是有了长远的发展,但是仍有许多限制,需要从政策方面加以引导与完善。”蒋晔说道。

在电力体制改革初期,大量增量配网公司涌现,但成功者寥寥,能源行业真正的市场化还是处在渐进的过程中。

电力体制改革的初衷绝不是为了创造一个个局域垄断性的传统供电局,也无意回到以前配电网支离破碎的局面,而是要提高能源运营效率,创新终端用户能源管理,唯有从顶层设计加以规范,才能助能源行业长久发展。

“同时,用户侧与服务商都面临着“快餐需求”与“百年大计”的抉择。”蒋晔补充道。

在用户侧层面,部分用户有“短平快”的快餐式需求,无法理性面对“能源数字化是有成本的”,因此部分用户难以接受基础投入,造成服务商业务拓展困难。然而能源数字化管理是一个长效过程,会伴随用户的一生。

为解决这一问题,方融开启了“云服务”,让大量能源消费侧用户走入“云端”,降低用户侧的数字化管理投资成本。

同时,能源数字化的服务商也要面对“短期”与“长期”的矛盾。在生存压力面前,许多企业不得不面临“要不要投入基础平台建设”、“能不能拥抱生态”、“是做大而全的平台还是生态中的一个环节”等问题。

即便暗影重重,能源数字化行业仍吸引着大量的企业涌入,他们迫切地迎接时代大考。考场之内,希望和失望并行,新的战争已经开始。

“双碳是一个几十年的进程,能源数字化是它的基础,因此未来几年会迎来能源数字化的爆发窗口。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能源数字化正在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面临大竞争、大洗牌的过程。”

谈及能源数字化的进阶方向,蒋晔说道:“在技术层面,十年前,我们解决的是看得见的问题。十年后,则是治理调控的问题。”

十年前的数字化,企业聚焦的是数据测量、优化、可视化与建模,而如今的数字化,则是要解决优化数据,建立“大脑”,输出价值等问题。

人工智能是能源数字化的进阶方向,而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离不开有效和海量数据的汇集。因此,企业需要解决数据清洗的问题,获得有效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策略的运算、输出,形成价值闭环。

市场层面,要推动能源数字化行业的良性竞争,蒋晔建议: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行业规范,优化竞争秩序。行业标准的出台能够帮助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投资浪费,同时建立和形成生态合作的良好竞争氛围。“数”业有专攻,各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社会化专业化分工。

http://cgz6bckx.cn.yongzhou.gov.cn/news-99-65731-1.html

本文网址:http://hqshangbao.com/keji/62253.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环球商报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环球商报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