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有900余城市开始试点工作,未来20年,中国在城市地区居住的人口就将达到总人口的80%左右。据国际著名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显示,我国已迈上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台阶,预计到2025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也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一个热点。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专家陈熙。陈熙,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2017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访学学者,她深度研究轨道交通与智慧城市的发展,并已在相关领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重点课题。她的研究使得城市的交通、信息技术和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紧密结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
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
在世界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城市互联互通指数洞察力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共建“一带一路”城市间互联互通:需要立足城市优势禀赋,强化优势城市通路维度。而轨道交通正是城市间互联互通发展智慧城市重要的一部分。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通过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轨道交通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多活力,同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为此,陈熙博士作为主课题人申请并获批了一项关于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在这一课题中,她对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城市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总结出一套成功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的模式。课题从轨道交通规划入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化和完善轨道交通换乘关系,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无缝衔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协同一体化发展,进而实现轨道交通网络结构的最优化发展。陈熙博士的此项课题被评为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经济现状发展与研究》一等奖。
城市建筑设施设计交互采集系统
智慧建筑也是智慧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智慧建筑也将为地产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创造机会。微软全球智慧建筑方案部总经理Rimes Mortimer认为智慧建筑短期内将以设备为中心,聚焦运营效率的提升,而长期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高产。
陈熙博士参与了研究的城市建筑设施设计交互采集系统。这一系统运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对城市建筑设施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据了解,该系统已经在多个国内外城市的建筑设施设计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陈熙博士表示,这一城市建筑设施设计交互采集系统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城市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为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适、便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该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建筑设施的潜在问题,并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此外,城市建筑设施设计交互采集系统在节能减排、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该系统,城市建筑可以实现更高的能效,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智慧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谈及智慧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成熟,智慧城市将朝着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发展。未来的智慧城市将不仅仅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涵盖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现如今,智慧城市正在成为全球各国的城市发展方向,各个国家纷纷出台各种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如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国2015”、日本提出的“I-Japan”、韩国提出的“U-Korea”以及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计划。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土地资源保护资源化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也显得尤为重要,陈熙博士所研发的土地资源保护资源信息化采集系统V1.0也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土地资源保护资源化信息采集由几个部分构成:数据处理部分,处理管理部分和数据运用部分。通过使用陈熙所研发的土地资源保护资源信息化采集系统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推进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度、实时性、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提供重要的数据和决策支持。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土地资源数据支持的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给城市发展的关键部门,如城市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建筑设计和施工行业、房地产开发公司等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在智慧城市专家陈熙博士的带领下,我们将看到智慧城市领域的研究将取得更为显著的突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加速,她所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将持续推动智慧城市领域的发展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城市问题。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城市规划理念,城市专家们将为全球城市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产业创新的发展,它将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全球城市居民带来更为宜居、智能和环保的未来。【作者:李岩】
http://c5gzbdkx.cn.yongzhou.gov.cn/news-99-63069-1.html
本文网址:http://hqshangbao.com/keji/61447.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环球商报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环球商报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