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环球商报 > 科技 > 墨迹天气解读:冬季进程过半,拉尼娜年对应的冷冬怎么没出现?

墨迹天气解读:冬季进程过半,拉尼娜年对应的冷冬怎么没出现?

导读:本文是由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墨迹天气解读:冬季进程过半,拉尼娜年对应的冷冬怎么没出现?"的内容介绍。

冬季进程过半,回顾202012月以来的气温距平,代表着气温偏高的暖色调毫无疑问的成为主流——除了黑龙江、西藏、新疆南部和青海一些地方比常年同期气温偏低之外,其他地方均为偏暖状态,在新疆北部、内蒙古和华北平原的一些地方,平均气温甚至偏高了2℃以上。

墨迹天气解读:冬季进程过半,拉尼娜年对应的冷冬怎么没出现?(图:国家气候中心)

毫无疑问,在今年这场“冷暖冬争夺赛”的前半局,冷空气完全被压制住了。至于冷空气在这个冬季的后半程是否会加大输出,扭转偏暖格局,目前还留有悬念。但至少在1月中旬,冷空气仍然比较佛系,常来刷脸,却没什么降温的大动作。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今年不是拉尼娜年吗?拉尼娜不是对应着冷冬吗?怎么冬季过了快一半,说好的冷冬却没来呢?

墨迹天气气象专家告诉你,这是因为,在这几个大大的问号里,还有一些关于冷冬和拉尼娜之间的小误会。

逢拉尼娜必冷冬?并非“捆绑”关系

拉尼娜、厄尔尼诺都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状态,两者大致上是交替出现。在拉尼娜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会持续比气候平均态偏低,厄尔尼诺年则相反。

墨迹天气解读:冬季进程过半,拉尼娜年对应的冷冬怎么没出现?(图片来自网络)

拉尼娜虽然表现出来的是海温的异常状态,但大气和海洋向来都是互相影响的。拉尼娜是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的持续还会反过来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到各个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在过往的研究中,总体看来拉尼娜/厄尔尼诺的确与我国冬季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拉尼娜大多是冷冬,而厄尔尼诺年大多会出现暖冬。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寒冬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比如2007/2008年冬季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就是在拉尼娜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是,拉尼娜和冷冬并非次次捆绑出现。在1951年以来的15次拉尼娜事件中,冷冬和暖冬大约是2:1的比例。上一个冬季(2020/2021),就是一个在拉尼娜背景下出现的暖冬。

拉尼娜并非总是冷冬,多会导致暖冬的厄尔尼诺也不是一暖到底的。比如有研究就发现,对于广东来说,寒潮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要比拉尼娜事件期间更加活跃。寒潮活跃的暖冬,是否能算是暖的名副其实呢?

为什么用拉尼娜或厄尔尼诺来对应冷暖冬,感觉并不是那么好用,有时还会失灵呢?

复杂的拉尼娜和更复杂的气候变化机制

从拉尼娜本身来说,每一次拉尼娜事件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性。比如强度的差异,一般我们根据关键区Nino指数负距平的大小来判断拉尼娜事件的强弱,偏离平均值越多,意味着事件越强。比如2020/2021年是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而在2017/2018年则是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墨迹天气解读:冬季进程过半,拉尼娜年对应的冷冬怎么没出现?1990年至今Nino指数,来自cpc.ncep.noaa.gov)

再比如拉尼娜的类型差异。监测拉尼娜有4个关键海区(厄尔尼诺也是如此),根据海温距平首先稳定进入-0.4℃的海区不同,拉尼娜又可以分为东部型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的强度和类型不同,甚至是气温异常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不同,对于冬季气温的影响都可能会产生差异。

而从整个气候变化机制来说,复杂度又要再上一层楼。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虽然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像是北极海冰减少、欧亚大陆积雪等等因素也会参与影响其中。

你眼里的冷冬,可能并非是“真冷冬”

关于“冷冬”这个概念的理解偏差,也常常让人们陷入误区。

墨迹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冷冬其实都是一个冬季平均态(12月到次年2月)的概念,而且是有严格判定标准的。一是要够冷,二是要够冷的区域足够大。

墨迹天气解读:冬季进程过半,拉尼娜年对应的冷冬怎么没出现?

根据标准,对于单站来说,冬季平均气温相对30年气候均值的距平,要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才能算是冷冬。气温偏低的不够很,也不见得能算作冷冬。

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冬季的冷暖也有差异。区域内一半以上站点满足冷冬标准时,算作区域性冷冬。全国范围而言,则是需要一半以上有效国土面积满足冷冬标准,才能算作是全国性的冷冬。

这样看来,“冷冬”其实是一个概括性很强,而且是反应整个冬季平均状况的概念。而平均、概括则意味着抹去了极端和细节。换言之,冬季不同时间段一次次天气过程带来的气温剧烈振荡和不同区域的气温高低差异,是很难在“冷冬”这一个总结词中体现出来的。冷冬不定会一冷到底,暖冬也是如此。期间可能会出现前冬和后冬的气温大反转,也可能会伴随着气温的大幅升降。就像2020/2021年的冬季,1月有冻哭人的寒潮,2月又出现了不合时宜的温暖。

总之,无论是拉尼娜/厄尔尼诺、冷冬/暖冬的概念,或是其中的影响机制,都很复杂。过去到现在的许多年里,人们统计大量的数据、进行大量的分析,抽丝剥茧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规律。大的规律确实存在,但海洋-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又让规律之中充满着变数。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规律、接受变数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在得出冷冬或暖冬的结论之前,我们还是要经历冷暖空气博弈之间带来的一次次降温和雨雪,根据这些短期的天气过程决定穿多厚、要不要开车出门,才是更重要的~墨迹天气提醒,不管冷冻暖冬,出门前记得看看天气,尤其出远门,7天的天气预报可是必不可少的。

http://www.xnnews.com.cn/zxsd25178/jjxf/202206/t20220615_2670342.shtml

本文网址:http://hqshangbao.com/keji/2529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环球商报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环球商报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