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式对外发布,其中包括放宽汽车限购、减征车辆购置税等措施。
更早之前,各地也在积极落实国家稳定增加汽车消费的部署:上海、深圳等城市增加了号牌指标数量,吉林、重庆等地出台了新车购置补贴、以旧换新、支持新能源车消费等举措。
目前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达3.07亿辆,超越美国居全球首位,汽车销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的10%。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汽车消费将持续回稳复苏,为稳定宏观经济发挥积极作用,汽车后市场显然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智慧停车作为发展“新基建”的重要一环持续发力。
过去3个月国内疫情不断反复,国内多个一二线城市人们出行均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捷顺科技旗下的智慧停车平台捷停车,依然保持各项运营数据的稳步增长——6月初,捷停车发布了最新运营数据:
截至2022年5月底,捷停车总用户数已突破8000万,其智慧停车服务覆盖了全国368个城市、超2.4万个智慧联网车场和超1300万个车位。
稳增汽车消费,还需强化智慧停车生态
受疫情多点散发、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国内汽车消费增长承压。除了供应链方面的压力,消费端方面也充斥着挑战。
过去几年,城市停车难题已让一些地方政府在开放政策、促进消费上畏手畏脚,城市居民也降低了购车意愿,放缓甚至是抑制了汽车消费、内需释放,让城市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此外,充电桩少且分布不合理,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充电需求,也成为用户选择新能源车的主要顾虑之一,极大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
想要进一步提振汽车消费,激发新能源汽车市场活力,释放内需潜力,那加快完善智慧城市“新基建”,强化智慧停车生态建设,开展充电桩配建,也就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重点工作。惠民生、促消费、稳投资,都需加强智慧停车场建设。
捷停车作为覆盖8000万车主的智慧停车一体化服务平台,秉持着“让停车更便捷”的初心,一直投身于建设智慧停车生态,致力于让每一位车主打开捷停车都能“停车有位”。
目前,捷停车已在智慧停车领域不断深耕,逐步实现多项智慧停车服务:
将支付、开票、月卡、商家打折等场景线上化,优化停车场服务流程;
让车位“上网”,通过宏观大数据调控,以优惠信息诱导,让车主与停车场车位进行匹配,提升城市车位利用率;
令停车场智慧化管理从“无人值守”云托管模式迈入到“车位级运营”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模式,结合捷顺科技“停车+充电一体化”方案,不仅释放有限的管理人力资源,也让实时车位信息传递到车主手上,获取车位与充电桩的空置情况,还能结合停车费和充电费一起支付,大大地优化了车主的出行体验。
“以人为本”,围绕车主提供优质服务
停车是一个具有“外部性”的行为。如果停车难能够得到缓解,减轻交通拥堵的程度,减少车辆在人行道、篮球场、绿化草坪上乱停放的情况,那么不开车的居民也能获得舒心的道路环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也能产生“正外部性”。
因此,发展智慧停车,除了软硬件设备升级,停车场优化改造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城市居民对智慧停车服务的接受度,让停车场景渗透到本地生活,开拓便捷生活的多元化场景。
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捷停车也围绕车主车生活打造了许多新的服务。
举个例子,城市停车难的一大原因是车场与车主存在信息隔阂,对此,捷停车推出了“车位掌柜”,涵盖多项车位运营服务,包括找车位、租车位、预约车位等。
以前车主要去哪里,“车位到时候再说,实在不行路边停着开双闪”;现在的车主用户,可通过捷停车平台,寻找目的地停车场,提前了解停车场收费标准、剩余车位、缴费方式、充电桩信息等,做出更优的出行决策——尤其是对充电有有需求的新能源车主。目前捷停车平台每月服务的车辆数,对车牌去重后依然达到了5000万辆,其中超6%是新能源车,远超全国新能源车占汽车总量的2.90%(数据来源公安部)。
当然,上述服务也仅升级了车场端的智慧化、线上化水平。怎么让车主端也参与进来?最近,捷停车又新推出了“找优惠”服务,从车主端发力,以优惠信息引导车主在出行前或者找位时提前找位。
这样“配合作战”,捷停车在自身的平台上形成了车场和车主之间的互动闭环,越来越多的车主出门先“找优惠”,有效促进车位资源与车主需求做更好的匹配。
除了帮助车主解决停车问题,捷停车也围绕“停车前-中-后”场景进行了服务的延伸,比如充电、加油、洗车美容、车险、商家优惠等,致力于让8000万车主用户可以享受到用车、养车、停车的简单、便捷、放心。
未来,捷停车将继续释放自身深耕行业积蓄多年的势能,助力“扎实稳住经济”政策,为当下8000万位及未来即将同行的车主,创造更加良好的智慧停车生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共筑未来城市美好生活。
http://www.xnnews.com.cn/zxsd25178/jjxf/202206/t20220608_2657575.shtml本文网址:http://hqshangbao.com/keji/24767.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环球商报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环球商报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